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5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针对今年以来我国外贸出口面临严峻的贸易保护主义压力,会议提出,“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并特别提出要多措并举帮扶困难企业,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
会议提出,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同时,会议要求“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对此,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预计,我国可能会加快国内国外产品执行标准和检测标准的互认,帮助出口企业对接国内批发零售渠道,鼓励外贸代工企业与国内品牌商合作。
加强外贸企业融资支持
4月初,美国宣布所谓的“对等关税”政策富深所,经济全球化格局遭遇严重挑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分析认为,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的影响将边际递减。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的出口产业仍具有很大的优势和韧性。在连平看来,近年来,以“新三样”为代表的中高端制造业对于稳出口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据统计,目前中国出口产品的90%为具有较高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仅占出口比重的约10%。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预测,到203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全球占比有望由目前的35%进一步升至45%,届时优势将更加巩固。
另外,从中国出口市场来看,2024年,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占中国外贸总值近50%。“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国—东盟自贸协定,以及中国与越来越多的欧洲、拉美和中东国家高标准双边自贸协定不断落地、深化和提级,未来中国对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出口规模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连平表示。
不过,面对外贸环境的变化,部分中小微外贸企业资金流较弱、融资难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对此,需要金融机构通过信贷、风险管理等多维度举措,助力其稳订单、拓市场。
此次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强融资支持。目前,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一些支持政策,包括扩大小微外贸融资协调机制范围,加快政策性银行专项信贷投放,支持银行开展出口退税专项贷款等。另外,今年外部环境引发的汇率波动富深所,也给外贸企业带来了不确定性。对此,多家银行在近期发布了支持外贸企业财资管理与升值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有效地应对汇率波动。
此外,为加强内外贸一体化政策支持,广开首席产研院资深研究员刘涛建议,在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前提下,统筹用好现有资金渠道,支持企业开拓市场。落实国内贸易信用保险政策,支持企业采取投保的方式,分散企业贸易风险。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融资、利率等方面的支持。
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
当前,在外需萎缩的背景下,“出口转内销”势在必行。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促进内外贸标准认证等制度衔接融合。支持外贸产品拓内销,开展外贸优品中华行活动,引导外贸代工企业加快培育自主品牌”。
近段时间以来,在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的指导下,电商平台、大型商超等已经行动起来,加大补贴和扶持力度,搭建内外贸一体化的线下线上联动平台,帮助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
不过,从供给端来看,出口产品与国内市场的适配度有待提升。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中心主任王静文表示,国内产品需要符合国标首字母(GB)标准,但出口欧美市场要符合当地标准,不同标准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有出口商表示,出口海外市场的食品安全标准和原料选择都不一样,国内消费者是不是愿意为高品质商品买单存在不确定性。
针对这一情况,刘涛建议,在帮助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推动内外贸一体化方面,要推动内外标准认证衔接。例如,要开展外贸标准认证衔接调查,组织国内国际标准比对,提升国内外标准一致性,打通出口产品内销的堵点,降低企业市场转换制度成本。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传统的外贸企业缺乏国内分销网络与终端零售经验,且品牌认知度相对不高,从大额订单模式到零售模式的转变并不容易。对此,刘涛建议,要组织外贸优品内销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展示展销、对接洽谈活动,帮助外贸企业拓宽国内渠道,促进渠道对接、品牌对接、产销对接。
此外,刘涛表示,针对外贸企业对国内市场不熟悉等情况,要培育和强化内外贸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综合服务企业,为外贸企业拓内销提供政策咨询、标准认证、市场开拓、金融保险等“一站式”综合服务。
不容忽视的是,对于外贸企业而言,“出口转内销”并不是简单地清理库存。王静文表示,要针对国内市场因地制宜调整策略,找准品牌定位,推出更多适配产品,培育和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富深所,避免“内卷式竞争”。
启灯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